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各地传统医学 > 民族医药 > 研究
编号:134432
民族医药的人才战略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1年12月12日 《中国中医药报》 第1671期
     有资料显示,东部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,而西部只有2名;东部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9个月,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。在这一背景下,民族医药人才更紧缺。据1997年统计,在编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仅有10442人,而且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。总体来说,民族医药人才的问题主要有:1许多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限制而后继乏人;2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;3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;4现代化管理型人才奇缺;5用人观念陈旧,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。针对上述情况,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,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。

    一、要继续发展民族医药教育,切实执行“316”计划。第二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了“316”工程,其中30个重点建设的医教研机构和100名民族医药的学科带头人计划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。就目前而言,民族医药教育的工作重点包括:老民族医的传、帮、带;青年民族医的全面培养;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;鼓励民办教育和师带徒形式。

    二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。这种流动机制包括“请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两个方面。前者指引进东部优秀人才,包括对口支援、长期聘用、项目合作等方式;后者指西部人才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、接受继续教育、开设专家门诊等形式。在“请进来”的人才中,应以生物、理化、经营等现代学科人才为重点;在“走出去”的人才中,不仅要鼓励青年骨干到东部学习和工作,还要安排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专家在东部地区讲学和开诊,达到宣传民族医药、培养人才的多种效果。

    三、以重点项目促进研发,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。从全球角度观察,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,但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当前在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优势阶段,科技含量较低。如何把民族医药产业从资源优势型转化为技术先导型,涉及多方面因素,但科技开发及知识产权问题是关键。知识产权若得不到妥善保护和有效转化,就无法激励人才与企业的继续创新。在民族医药产业化的过程中,这一教训值得吸取。近10年来,全国民族医药的科研成果近300项,省部级成果30多项,如何对这些成果加以保护并转化,应引起关注。奇正藏药厂与中科院兰州物理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的经验很值得推广。当前在研发人才、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,将有限资金集中到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上,实现跨学科、跨单位、跨领域的合作研究,这种思路是切实可行的。

    从1993年1月1日起,我国全面实施包括药品专利法在内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,这意味着中国仿制国外新药的历史已经结束,而开发新的化学药品需要长达10年的周期和数亿元的投入。在这种情况下,重视对民族医药的开发,不仅经济实惠,而且符合当前“天然药物”的消费潮流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目前,已有众多国外财团投资对藏药、蒙药进行研究开发,形势非常紧迫。

    ——摘自黄福开《西部开发形势下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》, http://www.100md.com